close

 

吐魯番-火熱的葡萄之鄉

在新疆中部的低漥盆地上,有一個被稱為火洲的地方,它位於冬天山的斷陷盆地中,西距烏魯木齊182公里。這裡的葡萄溝盛產各種優質葡萄,被人們譽為葡萄之鄉,它就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吐魯番。吐魯番古稱姑師,漢代為車師前國、車師前王庭,唐時稱高昌、西州、火州。

吐魯番的火焰山可能是華人圈裡最多小朋友知道的一座山,吐魯番的葡萄溝彷彿是東方的伊甸園,交河故城市目前世界上保存的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土建築城市,吐魯番的是中國最熱、最低的地方,其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若以湖底計,其測量資料為-160米,是世界上僅次於約旦死海(-392)的世界第二低地。

 

提到吐魯番,人們很容易就會將它與火焰山聯繫起來,當年孫悟空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導致這裡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玄奘在他的西行記中講述這裡炎熱難耐。據說這裡的山,天氣越熱顏色越紅,到了每年最熱的時節,山體幾乎變成鮮紅色。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在土魯番東北約50公里處,火焰山中的木頭溝河西岸約一公里的斷崖上,有許多洞窟,遠望形似蜂巢,在地人稱作帶畫的石窟千佛洞沿崖開鑿,大小不一,如今大都已經塌毀。

柏孜克裏克維吾爾語山腰的意思,突厥語為裝飾繪畫,也就是有壁畫的意思。石窟群散佈在河谷西岸1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3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2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公尺。1980年,這裡出土栗特文摩尼教經卷抄本、墨書134行黔紅色印記,中間繪有彩色插畫,是轟動世界的稀世珍品。

柏孜克裏克石窟寺始鑿於麴氏高昌時期(499-640)。遺址中發現過寫于高昌建昌五年(西元559){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殘卷,這個時期的洞窟有91848號窟,石窟壁畫後代曾經多次重複修繪,其中17號的地獄變及33號的弟子舉哀圖比丘舉哀圖畫工細膩,深具西域民族色彩是中國壁畫中相當罕見的深具特色。29號石窟,隧道上部還保存著早期的壁畫,頂部繪鬥四式平棋圖案,側璧繪有千佛,色彩以石藍、石綠等冷色為主。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是新疆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西元5世紀到13世紀伊斯蘭教征服此地前開鑿。起初是供僧呂坐禪,不久就成了俗家信徒們朝拜的中心,絲路上長途跋涉的商旅也向佛菩薩進貢,祈福旅途平安。當地人說柏孜克裏克石窟就是這麼一回事;不看後悔,看了更後悔。不信自己親自去瞧瞧吧。我自己看了之後確實覺得如此…..無法看出當時輝煌景象比莫高窟差太多了….

 

火焰山

火焰山在維吾爾語裡叫做吐孜塔格吐孜是紅的意思,塔格是山。所以,火焰山又叫紅山。塔位於吐魯番盆地中部,東西長約100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是天山山脈柏格達以南的低丘,海拔一般在五百米左右。

也許誰也沒有想到,歷史上的火焰山還真是一片火海。原來,在構造火焰山的地層中含有煤層。煤層厚11.25米。這些煤層曾發生過自燃,近地表較厚的煤層已經自然殆盡,如今還可見一些殘存下來的紫紅色的燒岩層。因此說當年火焰山烈火熊熊,一片火海,也是可以想像的。

在西遊記裏,唐僧取經在火焰山受阻,方圓數百里全是烈焰,寸草不生。要過火焰山,必須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將火煽熄。玄奘途經高昌時也不能避開火焰山。尖聳的岩石,奇特的紅色,陡峭的山勢和深紅色的岩石構成的澗谷犬牙交錯,山峰灣彎曲曲,凌亂地插入藍天。在烈日的灼曬下,這座山的確像是就要噴出火焰。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伯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距今1.41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儸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整座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滕,焰雲繚繞,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這天我們一行人來到火焰山參觀室外溫度才23左右,下車的時候還滴幾滴零星的小雨,當地導遊直說真神奇我們很幸運~停再這參觀時間大約40分鐘~我個人覺得這景點有點普通,其他貴婦們一下車稍微逛逛又開始採買絲巾我真搞不清楚他們買那麼多絲巾要做什麼







arrow
arrow

    惠質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